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赴荷塘乡爱国主义教育 基地开展“一线课堂”活动
本网讯(朱文亮 报道)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加快推进江西省“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响应江西省教育厅关于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开展“一线课堂”活动的号召。4月22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许倩晔带领学院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红色宣讲团成员共计40余人,前往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一线课堂”活动。
“荷塘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曾在此指导开展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革命战争年代,荷塘涌现出一批革命仁人志士,为贫苦农民求解放,把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1930年,村农会副主席、农民赤卫队队长童贵宝不幸被国民党逮捕,童贵宝拒绝投降后遭杀害。他的头颅砍下来悬挂在那棵银杏树上示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追认童贵宝等人为革命烈士,在童坊村口建立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荷塘乡团委书记、荷塘乡烈士刘明灯后代、“荷塘精神”金牌讲解员童景秀带领师生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塔前,为大家讲解荷塘乡红色历史故事。全体师生整齐列队静默肃立,鞠躬默哀,怀着对革命先烈无比尊重的心情,向革命烈士敬献鲜花,以此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学生代表在塔前深情朗诵方志敏同志在生命最后时刻写下的《可爱的中国》,追忆革命先烈事迹,传承红色血脉之魂。
在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之后,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大家走进荷塘廉洁文化教育展馆,通过参观红色赞歌、开拓强音、荷塘清曲、走进荷塘四个展区,观看《走进荷塘》纪录片,详细的了解了荷塘的“前世今生”,讲解员带领大家重温了当年农垦时期下放干部和群众战天斗地的光辉历史。上世纪60年代,荷塘垦殖场是“全国三面红旗”之一,当年的下放干部们在荷塘安家、造林、修路、办厂,立志改变山区面貌的决心。荷塘乡流传的“抓晴天,抢阴天,月亮底下当白天,晴天一天当两天”,“干部就像火车头,干部作风好,火车就不会出轨”等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记录着当时艰苦卓越的峥嵘岁月。当年的农垦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把荒山荷塘建成“社会主义时代的南泥湾”。师生们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史料中感受老一辈革命家在国家救亡图存、生产建设的各个时期“担当、务实、为民、清廉”的精神面貌,思想上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洗礼。
接着,全体师生来到荷塘乡党史长廊,墙上的展板图文并茂生动地呈现了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的重大史纪。通过这些展板,全体师生们重温党的二十大党代会的红色历史记忆,回顾党苦难辉煌的艰辛历程,并在许倩晔的领读下,全体师生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再悟初心使命。
师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荷塘精神“一线课堂”学习,进一步筑牢了信仰之基、补足了精神之钙、把牢了思想之舵,今后要将荷塘精神转化为教书育人、强技好学的奋进动力。
为了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大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已与荷塘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大思政课”实践基地,今后将积极开展“一线课堂”和社会实践研修活动,主动进行“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教学创新,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资源、统筹校内外各方力量、建设高质量“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邀请革命后代、红色讲解员、专家学者参与课程探讨和课堂教学,不断丰富“一线课堂”教学形式、内容和手段,着力提升“大思政课”的鲜活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引导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深入人民群众,扎根基层一线,全面提升“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校地同频育人、师生同向奋进的强大合力。
(一审:周素萍 二审:解帅 三审:许倩晔)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