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部•红袖青花“走进天宝,暗访龙窑”活动
(思政部 胡婷报道)2018年5月20日下午,由思政部•红袖青花社组织开展的“走进天宝,暗访龙窑”活动在景德镇市鹅湖镇天宝龙窑举行,红袖青花社指导老师胡婷、宣传部老师魏杰、社长胡旭等红袖青花社成员30名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天宝龙窑介绍
天宝龙窑位于高领山脉的西南部,与瑶里·东埠·高领所属同一区域,天宝龙窑建于1974年,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鹅湖镇柳溪村(原天宝乡柳溪村,故名天宝龙窑)。自然生态极佳,拥有天然高温陶土。上世纪70年代原天宝乡政府为了开发当地资源,满足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陶器制品。特与江苏省丹阳县政府磋商聘请到金跃安先生来修缮了天宝龙窑建立了天宝陶器厂。1974年金跃安在对实地进行了科学认真的考察后,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耗时10个月完成了龙窑的修建工作。
走进龙窑 走进传承
一路颠簸,红袖青花社抵达天宝龙窑,在胡婷老师带领下先行参观龙窑,天宝龙窑的接班人金贤锋给社员们进行了深入的讲解,龙窑建于1974年,是其父亲金跃历时10月建造而成,至今已经有44年历史了。其结构为东西朝向;窑体内部长66米,宽2米,高1.8米,外围长66米,宽6米,高2.5米,共投柴口73个。龙窑一年烧两次,主要烧制陶器,是目前国内罕见的体量大、保存完好且仍在烧的传统龙窑之一,大型作品一般成功率在25%--30%左右。“好的作品虽然很低,但是只要是龙窑里出一件成功的作品,心情就不言而喻了。”金贤锋说道。金贤锋还对社员们提出的疑惑和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随后,社员们深入窑口,暗访龙窑里面的真实模样,龙窑里面的窑壁上有很多釉,异常美丽,都是过去烧窑留下的痕迹。
非遗技艺 现场示范
参观完龙窑,金贤锋请出非遗传承人——金跃安为社员们现场盘大缸,金师傅很和蔼,也很朴实,他说:“盘泥条与拉坯揉泥不一样,在夏商周前期最早期的制陶方法其中就有泥条盘筑法,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我可不想就这样淹没在我们这一代,还需要后人来传承!
从30岁起,他被当时天宝乡政府从江苏省南通邀请来到这里当把桩师傅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四十年如一日,历经变革,频临产业停滞,依然坚持下来,100个人来到这里,只要有一个人喜欢我的大缸,我就心满意足了!金师傅现场为社员们展示了大缸如何成型,如何拍打印记,如何让大缸做的结实,减少烧窑风险,增加成功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受益匪浅,深深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金师傅身上执着的品质。
多才多艺 术业专攻
随后社团成员在龙窑旁进行破冰交流,在初步认识后,迎来了多才多艺组的表演,一首粤语歌作为开场白, 给整个氛围带来一场热身,一段红色家书的朗诵在龙窑里显得格外感人。奇思妙想组分享了对陶瓷文化的看法,及参观龙窑的心得,术业专攻组组员展示了自己的写生作品,陶瓷作品及捏塑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赏识和认可。工匠精神组的组员分享精神层面上的思想,金师傅从1974年到现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正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虽然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但千年传承,不能消失!
参加了这次社会实践之后,大家深有感触。一门几百年历史的技艺被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一座50年的龙窑历经风雨完好保存,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让这个技艺传承下去,对一件事情的执着和用心的这种工匠精神是值得每位同学学习的。
红袖青花社是由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部直接领导的一个院级团体组织。红袖青花社寓意:“红”,如星星之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红袖”,代表红袖章,红色文化,“青花”,代表陶瓷,即地域文化,体现了红色文化与陶瓷文化的融合。学院思政部成立“红袖青花”社团既有效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又充分利用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和学院办学特色,把陶瓷艺术文化元素深度融入思政工作中,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实效性、思想性、艺术性,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用户登录